招生动态>正文

我适不适合学A-Level?多视角解析A-Level课程

2025-03-26 08:10

作为备受中国学生青睐的主流国际课程,A-Level课程凭借其灵活的选课机制和学科深度培养优势,成为许多学生冲击全球顶尖高校的“黄金跳板”。它既允许学生扬长避短、聚焦擅长领域,又能通过严谨的学术训练为专业方向打下坚实基础。

“我适不适合学A-Level?如何通过选科策略最大化升学优势?”

在最新一期,广州新侨学校国际高中Mr. Mike老师、资深升学指导老师Mr. Gary以及A-Level在读学生,从课程特色、科目搭配到考试规划等方面全方位分享。

Jason(学生)

我是在中考后转轨国际升学的,当时我的中考成绩离自己理想成绩仍有距离,可能没有办法进入自己目标内第一梯队的学校。考虑到我自己有着比较好的英语基础,于是开始尝试去了解国际升学路线,发现还挺适合自己的。
我觉得,最大的困惑应该是心理上的困惑,当时我转轨国际课程之前还有所顾虑,对我来说毕竟是全新的方向,会觉得忐忑。至于以后需要全英上课、学习和做题这个问题并不大,我英语基础比较好。
刚开始的第一周有些不适应,后面课上多了,跟老师也比较熟悉的时候,我会更自信一点,主动去说英语,也会去主动去接受知识,接受用英语这种语言去呈现知识。
英文相对弱的同学,据我观察,刚开始半年肯定难免磕磕绊绊的,过了一个半学期,大家都陆续适应。

Gary(教师)

你会有什么建议吗?如果有一些同学即将要迈入国际课程,或者家长很担心说孩子能否适应国际课程,无论是英语听说读写本身,还是用英语接受知识?

Jason(学生)

针对这件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选择了国际课程就相当于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就是拥有了一个新的选择机会,既然有了这个机会就要好好去把握。
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主动,必须要自己主动去开口说英语,也要去主动地去接受全英的学习环境,我觉得这点比较重要。
因为我相信,无论是新侨也好,还是其他国际学校也好,老师肯定是很主动开放地给予学生帮助,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看自己能不能迈出这一步,慢慢转变,慢慢进步。

Mike(教师)

现在读国际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从业内了解到的信息,哪一类的学生会多一些?

Gary(教师)

首先,像Jason这样的情况的同学是不少的,本身他们的学习基础就很不错了。但我们知道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学生只有一次考试的机会,而且中考还是先填志愿后考试,成绩出来后可能会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不少同学会选择从国家课程转轨到国际课程。还有一些同学在中考前后就已经在思考选择一个更能发挥自己潜力的课程体系,主动选择了国际课程。还会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同学读完高一后发现目前所学的课程可能自己并不是太适应,也可以在这个时候选择转轨国际课程。
很多同学也是通过转轨,有机会通过另外一个赛道的努力收获到不错的录取结果。

Mike(教师)

不错的录取结果大概会是什么样?

Gary(教师)

这个上限其实可以很高。学生可以去到我们现在所说世界前十的一些大学,如牛津、剑桥、帝国理工,或美国比较好的学校,以及我们中国香港的顶尖大学。国际课程像A-Level很多时候是受到全球认可的,所以同学们学了包括A-Level或者是其他国际课程以后,都是能够凭借这些成绩申请通往全球的好学校。而且,毕竟海外的教育资源没有那么紧张,他们的选拔没有那么的“挑尖”。
所以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如果转到国际课程,相对更有机会去享用到全球一流的教育资源,包括全球前10、前30的学校,即便是全球前100的很多学校,我相信,他们的教育体验对我们孩子的人生专业素养的塑造都是非常好的。

Jason(学生)

十年级读完IGCSE后,我需做出选择:选择DSE,IB还是A-Level?我都一一看了,最后选择的是A-Level。
对于A-Level课程,我主要看重它的选课比较灵活,能够在自己更擅长,还有更感兴趣的领域去专精学习,IB需要学习6门课,6门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些是擅长和不擅长,也有一些是喜欢和不喜欢,所以就更偏向A Level,我能在自己更擅长更喜欢的领域更专心地去学习。比如像中文和物理,我其实没有太多兴趣,也不是太擅长。

Gary(教师)

我觉得刚好可以顺着Jason的情况来分享。有趣的是,刚才Jason提到说,他对物理不是很感兴趣或者擅长,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Jason他申请的其实是数学专业,现在他申请了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数学专业。如果是在国内高考体系来讲,如果学生想读数学专业,意味着他的高考选科必选物理,因为目前广东高考走的是3+1+2的模式,中间那个“1”是物理历史中必须要选一门,如果是像Jason这种情况,如果他在原来的体系里面,他可能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他没有办法在放弃物理的情况下去选数学,二者之间他必须做一个取舍。
在A-Level,学生可以进行选课,比如Jason选的是数学高数,然后再加上化学,另外还会有经济,这样的选课组合其实可以申请很多专业,包括数学相关的、商科相关的、经济相关的、化学相关的,可以说,A-Level的选课既让他有机会去发挥他的特长,然后又能够为他保留相当多的升学可能性,我觉得这个方面可能是选择A-Level比较明确的优势。
另外一个优势可能Mike老师来分享会更加准确。我想聊的是A-Level课程的深度问题。在我看来,很多国际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高中的学业。我认为不仅是为了选拔,更是为了衔接到未来大学的学业。所以相对来讲,像大家所了解的那样,海外大学很难读,这可能跟我们在国内的体验会有一点不一样,经过艰难的高考之后,进到大学挑战可能没那么大。但海外的大学的期间学生遇到很多挑战。我相信A-Level能够在难度、深度上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去做准备,未来应对大学的课程。
所以,我也想请Mike老师分享一下,怎么去看这个课程深度的问题?

Mike(教师)

其实现在我去看国家课程,它已经慢慢在朝着越来越全面的方向发展,我们当然不是说不注重考试结果,但是从我自己本身的经历,(我也曾参加高考)学完了高中的知识之后再上大学,没有什么很明显的衔接。
实际上学科的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对学生后面学具体物质是有很多帮助的,但是我们原来学的时候并没有这种连接。后面当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国际课程体系时,我去观察他们的教材和资料,我发现,虽然具体题目的难度没有那么高,但是整体比较循序渐进,而且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我觉得也许国际课程会更注重知识本身的传递,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掌握真正地某个学科的真正整体脉络。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到了最后一年,有些知识内容属于大学范畴,如果是大学的知识直接教出来,考很难的题目,学生是做不出来的,但是我又要考这个知识,所以题目一定会没有那么难,他考察是让你掌握知识本身。但是我们以前的教材,可能讲的知识很简单,那么很简单的东西怎么去考察,只能往题目里面挖,所以他们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还是希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科的知识框架,积累比较好的学科基础。

Gary(教师)

我们升学指导办公室的老师们会跟很多不同年级的同学做一对一的升学面谈。新侨的化学老师们都很优秀,很多同学会反映说他们对化学感兴趣。有的同学曾有在国内课程的学习经历,一开始化学不算是他们喜欢或者擅长的科目,但是来到了国际课程体系之后,即便只是在IG阶段,还没进入A-Level,他们已经觉得自己重新捡起了学习的兴趣跟信心,这也是Mike老师提到的国际课程的特点,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Mike(教师)

是的,比如说我们有提到的IGCSE课程,它本身铺垫覆盖的内容就很广泛,难度没有那么深,学生比较容易享受学习,各类知识都有,包括各种实验技能,等到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其实还是上那些章节,只不过更深而已,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会相对轻松,或者说更有兴趣。

Jason(学生)

从之前的国内初中,到现在的国际高中,我觉得明显变化的一点是,我在IG里面学习的知识,是真的能帮助到我在A-Level的学习。联系很紧密,比如说数学或者化学,我学了前面我能构建起一个知识网,这个知识网是可以供我在以后去运用的,只要把这个框架给构建起来,我的知识面就可以变得更加广泛。当我把基础打得好,学习变得更好,兴趣也变得更浓厚了。

Mike(教师)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年前我在大学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内容,后续在我的教学中找的答案,所以在A-Level中很早就贯穿进知识的联系。

Gary(教师)

教育学里面有个概念叫做搭脚手架理论,就是说让我们是一步一步地学习,像刚才Mike老师说的循序渐进。很多孩子他原来学习受挫的地方在于,每一步之间跨得太大,遇到很多挑战,国际课程像IGCSE、A-Level的教学设置,将更有利于让孩子构建他们自己的内在框架。

Mike(教师)

课程本身也比较成熟,各个课程之间都会有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升学角度来说,A-Level课程在申请大学时有没有留学地的偏好?

Gary(教师)

很多家长会问这个问题,在升学指导里,我们有一个共识,国际课程体系肯定会不会特别适合或者只适合申请对应的一些国家或地区。
例如说可能大家都知道,A-Level适合申请英国,美国也是国际教育的另外一座大山,是不是就不可以用 A-Level申请美国大学或者没有那么多的优势?
首先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客观的数据来看,我们学校去年有同学用A-Level申请到美国不错的学校,但是这样申请的同学不多,我们学校的样本不多。那么,大家不妨再去看看整个大中华地区,无论是我们的整个中国,包括中国香港,甚至说新加坡,我们看到新加坡华侨中学的学生也是用新加坡体系的A-Level申请美国大学,但依然会有很多录取结果。
我们会看到,像顶尖的美国大学,如斯坦福大学,他们在官网上面明确地说明,他们欢迎一切具备有挑战性的、能够让学生为未来大学课程做好准备的这些高中课程,他们都很愿意录取这样的学生。
无论是申请美国、加拿大、澳洲,还是英国,不同地方可能会在要求上面有一些区别,但A-Level课程体系本身就可以广泛适用。刚才我们聊到的一些细微区别,我们会在给每个同学做细致的升学指导时,做进一步的提醒或规划。

Jason(学生)

我选的是数学,高数,化学和经济。当时主要参考的两个点,一个是兴趣,另外一个是成绩。我觉得,首先还是兴趣会更重要一些,对于我来说。很多人都说数学很难学,但是数学再难,当你有兴趣,愿意踏出第一步去挑战自己的时候,就不难。对于我来说,我既选了数学又选了高数,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如果我要更向前走一步的话,是必须要接受这个挑战的。至于化学跟经济,我对它们有不错的兴趣,成绩也不错,也纳入了我考虑的范围。
与我申请的专业也有关联,这4门学科都可以作为我未来申请专业的备选,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认为高风险高回报,数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无论是就业方向,还是未来能掌握的能力,我觉得数学的回报是最大的,加上我自己也蛮有兴趣,所以最后选的就是数学。

Gary(教师)

从升学的角度,选科和选专业有很多联系。用高考来举例子,大家知道很多大学专业会对学生的选科是有要求的,如果你选物理,你的专业选择范围会广很多,放到国际升学也是一样的,海外很多专业也会有专业会要求,有的专业会强烈建议或者偏好你有某一些选科。
最基础的来讲,如果你学商科、数学、经济,这些学科通常要求你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我觉得这个也很符合刚才Jason提到数学本身是个泛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现代的很多学科,只要涉及到科学思维的,涉及到信息化、数据据化,本质上都要求数学,所以现在我们学校也是要求每个同学一定要学数学。
除此以外,要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当你有了一些学科是能够满足很多专业的录取要求时,我想,剩下的选科就要考虑你的热爱,有持续的兴趣。

Jason(学生)

我当时还考虑过选学生物,但是很遗憾的一点是当初IG没学生物,然后也不敢贸然选择,总体来说,对现在的4门选课我还是比较坚定的。

Gary(教师)

高数是个比较特殊的科目,对于大部分的专业来讲,其实是不要求选高数的,因为高数几乎应该是整个A Level里面大家认为最难的一科,甚至很多专业像工程类的,也只是推荐,并没有要求,唯独是数学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通常会要求你学高数。

Jason(学生)

高数我学下来的体验,首先第一点,直观感受肯定就是难,比别的学科要难得多,所以要付出的时间就对比其他的学科来说要多很多。不过,高数难的是知识的本身,而不是题目的难度。所考察的题目可能不需要我们特别深的理解,但是如果想把它学好,想把知识运用到大学中,这才是它真正难的地方。从难度上来说,它是一个加强版的数学,是一个更难版的普通数学。我觉得在高数的学习中,理解知识点远比刷很多道题要更重要。

Jason(学生)

如果单纯对比学习压力的话,国内高中课程肯定是要比国际高中课程要压力更大一些。但是我们不妨这么想,如果我们未来是要出国的,要出去留学的,很多人会觉得国际课程简单一些,时间可能会多一点,有了这些时间,我们能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有了这些时间,他们可能会觉得学生可能会去玩。
要做到学习轻松的同时又能上个好的大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一点就是当学生有了这么多时间的时候,他们如何合理运用,才是能上一个好大学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点。在我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小的时候,其他的时间我会去准备竞赛,我去准备学校要求的雅思,有可能是额外的考试,这些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课内比较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东西是要去准备的。
规划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非常专业的升学指导老师来这里知道我们规划,但是我觉得升学的过程并不总是完美的,以我自己为例,我刚中考完,经过两个月的思考,直接转来国际了。时间其实特别短,两个月的时间也不能说我立马就能把所有事情规划好,什么时候去考雅思,什么时候去准备竞赛这种之类的。所以除了学习之外,我不断慢慢地了解,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我们与升学老师之间的对话,对整个国际课程了解更多,从而才能去做一个长久的规划。

Mike(教师)

竞赛是一部分,以及语言成绩是一部分,你自己要有一个很好的追踪或者规划。

Gary(教师)

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大家都说想知道哪些东西是必须要做的,在什么时间点上必须要完成。实际上这个问题完全因人而异的。首先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求的,如学习的成绩,像我们A-Level的话,AS成绩, A2成绩,这是必须要有的。学可以跟着我们校内安排按部就班完成考试,不用担心说自己要去校外考试。另外一个需要去安排的是语言考试,但实际上,如果申请海外很多大学,如美国以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我们是用预录取成绩去申请的,也就是你在递交申请的时候,你的雅思或托福还不需要完全达标,当然,我们建议还是越早越好。
还有一个方面,包括像竞赛科研的很多部分,这里面其实没有一个黄金标准——我一定要做完某几件事情,我才能拿到某个学校的offer。很多时候大学主要会看的是:你过往的经历能不能让我确信你对这个专业真的有持续的热爱,你真的已经有很多思考和兴趣在里面,会吸引他们愿意把资源投放在你的身上,你是不是一个值得教的学生?
所以这里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我们学校日常举行很多领导力活动、学科竞赛,乃至一些艺术文娱的活动,这些都会有用。
更细致的内容,特别是跟升学专业相关的,我们更多会放在一对一的升学规划里面,可能申请数学的、擅长英语的同学跟申请工程的、但不擅长英语的同学,他们的方向跟规划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学校每个月都会开放日、探校等活动,家长们也可以来到学校,跟我们的升学老师、学科老师进行沟通。

Jason(学生)

我建议有时间的话多看一看textbook,textbook里面确实会考核到很多知识点,细致地复习,每个章节都要过一遍,补全自己的笔记,主动去看自己不会的地方,采取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

Jason(学生)

对于犹豫要不要转国际课程的同学,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确认自己能不能接受一个全英语的学习环境。转国际本身是一条很好的升学道路,但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办法去接受,其实是不太建议的。

Gary(教师)
要不要选择国际课程是一个很大的家庭课题,我觉得其实没有太标准的答案。但如果孩子自己想要去选择这条路的话,第一要像Jason提到,能够接受未来是处于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另外一个就是家长在选择路径的时候,也要考虑说我是不是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这个很关键。转轨类似一个家庭一起去冒险,这个领域可能是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的,很多事情的主导权应该是交给孩子本身的,不再是家长提前规划好所有东西。有那么多的权利要让渡给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对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信心?

Mike(教师)

选不选国际课程,一个是孩子能否接受未来全英文学习环境,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
到了选课程、选科目,就看小孩自己本身对哪个课程体系感兴趣,或者说对哪些学科感兴趣,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可能有更好的分数。我相信Jason的经历也给了家长们一些参考,他并没有觉得很轻松,反而活动或者说竞赛或者说课程本身的难度,对他整个学习生涯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最后,升学一定是越早计划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