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为什么能成为身份表达的符号?”
“教育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
“性别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
这些追问像一把把钥匙,试图撬开现象背后的秘密。在新侨天赋课程知识与文化探索方向的课堂上,中学生们用“是什么”剖析表象,用“为什么”追问根源,用“怎么样”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地图。
当日常课堂变成思维的角力场,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技能。”Ms Claire是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她与我们分享了这门天赋课程背后的设计考量。

“这门课程主要是以知识论与哲学为框架,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议题切入,追问现象背后的逻辑,探索社会文化本质,并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早在G8下学期,Ms. Claire已经开始了提前的调查:了解学生们喜欢和关注的话题,以及学生想要提升的学习技能。在这项调查的基础上,由参与课程的学生们通过投票,最后确认了这一学年的四大主题单元:教育与价值观、流行文化、性别观念、艺术之美。
每个单元开始时,Ms Claire都会设置一个研究部分,这个部分类似于 IB 的TOK(Theory of Knowledge)。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会深度地去探究各种文化现象或者生活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与理科的探究不同,人文社科的探究似乎稍显抽象,在Ms Claire看来,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将模糊的“感兴趣”转化为具体的“研究问题”。
“提问不难,难的是如何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对目前G9的学生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这一步,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文献初筛、背景了解等等,同学们会提出若干个想要研究的小问题,老师会协助各组筛选并优化出可操作、有社会价值的选题。
比如主题为「教育与价值观」的单元,在“教育如何塑造价值观”的问题上,Claire带领学生观看BBC教育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后,他们一起讨论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有何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Claire老师鼓励学生们写下尽可能多的疑问,并从中筛选出更具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对于人文社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文社科缺乏科学方法,全凭主观判断”。实际上和理科一样,人文社科同样需要严谨的研究工具。

这不是一门‘坐而论道’的课。从“知识输入”到“行动输出”,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套完整的闭环设计。在每个单元中,学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流程:探究→实践→反思。

在完成知识与理论的相关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探究和实践的环节,这里面包括:
探究性活动:提出问题、建立知识联系、设计与实施探究、分析数据、基于证据的评论
社会性活动:倾听、讨论、求助、团队合作、书面和口头报告
审美性活动:艺术表演和创作
技术性活动:使用传统工具、信息化工具、思维类工具
- 调控性活动:投入学习、专注与坚持、成长性思维、调控情绪、计划与反思
比如,在现有项目中,学生们常常需要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一手数据,再结合既有理论进行解读。这种研究方法虽然不依赖实验室环境,却同样遵循严谨逻辑。

设计问卷看起来简单,却有着很多细节,包括但不仅限于:结合调查目的、调查对象等多方面考虑;需规避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每个问题的逻辑需是合理的,是受众容易理解的;足够的样本量确保结论的;数据的处理和提炼等等
△学生调查问卷(部分)
近期他们正在学习「性别观念」这一单元,在课堂上除了了解相关的概念,如性别观念如何形成和传播,性别观念如何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在结束学习后,他们要尝试制作并推广一条两性访谈纪录片。


△学生独立邀请采访对象,拍摄访谈视频
从初阶技能如问卷设计到进阶技能如深度访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研究技能不断升级。他们也产出越来越多的成果:学术论文、访谈报告、纪录片、公开课等。
比如在「流行文化」单元,学生们研究不同时空的群体的流行文化及其表达方式,去了解影响流行文化表达的因素都有哪些,并撰写课程论文。
动漫角色扮演的创作动因研究
玄学流行和发展迅速的原因研究
浅解析纯爱动漫的受众效果
- 复古物件受众的消费心理研究
在「教育与价值观」单元,学生们讨论不同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计是如何满足人的发展,并根据不同的受众分别设计一节公开课,邀请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听课,收集受众的反馈。


△由学生设计和授课的不同主题公开课
当认识论的思辨照进现实,这群少年在追问中完成了蜕变——他们既构建了系统的研究思维,也在协作中实现了自我突破。

“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我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多的提升。“Benny发现,以前的自己很多时候只停留在浅层的思考,现在则是更加多维度地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有着有更加系统的思考方法去拆解复杂问题。
比如,同样是看待网络黑子,从前的他会觉得他们可能是为了捍卫自己喜欢的人或事,单纯为了发泄,反而去攻击其他人。现在的他会思考为什么这个人或事被攻击的原因是什么?包括它本身的优缺点,以及它是否触碰到谁的底线或者不适的经历,才导致被黑。


△访谈记录表、任务反思表
有类似感受的还有Cindy,在学写课程论文的时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学习如何筛选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进行规范的引用。
“我是第一次写学术论文,也在摸索。老师一步步教我们怎么写好一篇合格的论文。以前写东西全凭直觉,但老师教我如何用知网查文献、用数据支撑论点——甚至教我们分辨抖音上流传的谣言和权威的科学研究。”
在认识论与文化探索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探究
自嘲自己性格属于"一点就炸"的Benny,甚至在经历小组信任危机后悟出"非暴力沟通法则":暴躁解决不了问题,耐心和协作才能让小组“活过来”。对自己表达能力不满意的Cindy现在不仅能够充分理解成员观点,也能更加有逻辑地、完整地传达自己的看法。
成长的本质,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
当这群少年在追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时,他们也在重新定义“成长”本身。
(感谢授课教师Ms. Claire,学生G9 Cindy Wang 、G9 Benny Wen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