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动态>正文

AI 和公益阅读都不意外,为什么塔罗也能 PBL?

2025-04-14 08:45

提起 PBL,很容易就想到高端的实验室,高级的想法,高大上的展示,仿佛没有这些就不能算作 PBL。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了 PBL 只是一个帮助孩子们学习的方式,并不是“高级”的专属。只要理解项目制学习的关键,万物皆可 PBL。


这个 PBL 它“正经”吗?


当我看到项目市集里有个叫“读心塔罗”的 PBL 时,就很好奇塔罗也能做成 PBL 吗?


PBL 是以真实世界的问题或任务为驱动核心,让学生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学习与探索活动。而塔罗其实是对标了真实世界里的问题,那就是内心的迷茫与痛苦。高岩老师在课上会引导孩子们发现,那些求助于塔罗的人,他们往往都是处在某种困境中,内心有解不开的结,或辛酸悲伤或郁郁不得志。我们只是通过学习塔罗的技法来帮助他们,这才是大家学习的初心。


走出课堂,给老师占卜


塔罗占卜这种看似不靠谱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却能给孩子们带来不少成长与收获。正是因为"不正经"引发了孩子们的争相报名,在兴趣的驱动下,高岩老师发现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增强了,面对塔罗里面的纪律要求会严格遵守,学习的状态也是非常投入。而通过塔罗牌来解读他人的内心与通过阅读体会他人的感受效果是一样的,都会达到启迪心灵、关注人物的情绪与事情细节的作用。这个项目课还给了不擅长阅读的孩子一个理解他人的途径,给喜欢阅读的孩子身临其境地与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互动的机会。



在每节课开始都会有一个热身占卜的环节。孩子们占卜的问题都是类似“珠海撞人案的嫌疑人作案动机是什么?”和“特朗普当选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这类问题。孩子们会通过自己占卜出塔罗牌的进行解读,塔罗成为大家关注时事,进行时事分析的契机。



悄悄地分享下,他们给个人算得也挺准的,我已经体验过了。他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基本可以在与“客户”交流后,能够对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需求进行准确反馈。对细节的关注、对情感的共情,以及在表达上的自信突破就是这个 PBL 带给他们的成长。


公益阅读捐书就完事了吗?


提起公益,很多人脑中浮现的无非是“出钱”“出力”,似乎就是简单的资源输出。而李楠老师认为最好的公益其实是双向赋能的过程。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如果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很难坚持下去。高效的公益也并不是找到专业的基金会或者是组织扔一笔钱,而是基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这样才会在付出的同时有收获。基于这个理念公益阅读与 PBL 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相比以往建立图书角,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吸引孩子去读书,这一次项目的目标除了给安民小学的学生提供图书之外,还要思考“能做些什么,让小伙伴们真正读起书来”。于是大家分组讨论,头脑风暴之后,决定先从《小王子》这一本书入手,直接结合书籍内容进行产出,这样大家就会为了完成作品把书读完啦。开始选出了三个方向:小王子的展览、戏剧和阅读游戏,后来根据人员安排进行取舍,放弃了游戏方向。


小王子展览


这就相当于孩子们带着安民小学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个阅读项目,根据图书角,展览和戏剧三个不同的公益阅读主题,两边学校各自形成三个对应的分组。图书组的教安民学校的孩子怎么调研设计问卷,了解自己学校同学的阅读需求。展览组两边都要根据《小王子》的内容进行产出并收集,然后设计布展。戏剧组是孩子们自己编出了剧本带着安民的小伙伴一起彩排演练。这个过程不仅完成了阅读,还在协作中理解了公益的深意。通过付出而获得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也许才是教育和公益的终极目标。


小王子戏剧表演


从挫折开始的 AI 创想营


AI 创想营的目标,是让孩子在 AI 时代来临之际,主动探索、理解AI的原理,批判看待外界对 AI 的评价,并建立自己的独立认知。在采访完芳杰老师之后,就发现这个 AI 创想营 PBL 里的挫折与治愈都是老师带来的。挫折是孩子们在尽情地体验 AI 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第一次文生视频的创作,结果内容与自己的预期落差太大,他们备受打击,感觉很难进行下去了。治愈的是项目组的老师们稳稳接住了孩子们的消极状态,带着他们面对现实,赵博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顺便就带出了文生图和文生视频的原理。孩子们堵住的部分就被疏通了,立刻醍醐灌顶。知识不再是被动灌输的内容,而是推进项目进行的工具。



当孩子们有了原理作为进行下去的扶手,好奇与自驱就会让他迫不及待地开始接下来的探索。其中一个男孩当晚就自己充了个可灵的会员,特别快就生成了一个 1.0 版本的视频,然后又觉得不满意迅速迭代,有了一个 2.0 的视频并分享给大家。虽然孩子们的学习是从失败开始的,但是这个失败在芳杰老师看来是有效试错。而且在接下来的推进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有时 AI 能给出超出预期的东西非常的兴奋有成就感,有时 AI 给出的内容不够好,反复调试,反复试验,十分的挫败。之前成功应对挫折的经历也会帮助他们有底气面对之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形成了只要掌握了背后工作的原理,就会解决当下的困境的认知。



在商议展示体验环节的时候,有一个传统流程是给家长讲述创作初心、项目历程,内容展示,原理讲解。这时一个六年级的男孩提出应该先让家长体验,然后再进行原理讲解,这样他们体会才会更加深刻,最后这个提议高票通过。一个学期的项目让当初那个被困难绊住垂头丧气的孩子,变成老师一样对教学设计侃侃而谈了。


孩子们文生图片的作品


无论是看似不靠谱的 “读心塔罗”,还是充满爱心的公益阅读,亦或是充满挑战的 AI 创想营,这些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培养孩子们面对真实世界的能力——关注他人、解决问题、协作共赢。孩子们看似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仿佛又有什么跟以前不一样了。那些在项目中学到的知识或方法,经历或经验,点点滴滴的能量充盈了他们自身,成为他们未来面对风雨的防具,跋山涉水的工具。


不靠谱的东西也会有收获,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失败是一次不错的学习机会,这是我作为三个 PBL 旁观者学到的。我们相信并践行「万物皆可 PBL」,教育和人生亦是如此。